(来源 新浪微博)
人心不古,世风日下,骗子越来越多,手段越来越高明。象牙塔里,你见到的人都纯洁得和A4打印纸似的,走入社会这所大学后,你会发现,这个大染缸里,什么颜色的人都有,社会阅历浅薄,防范意识不足,加之求职心切,有时容易被骗。你可以善良,但不能天真,害人之心不可有,但防人之心不可无,任何时候都不要头脑发热,只要注意下细节,识破骗局并不难。
这里给各位同学介绍三种典型的求职陷阱。
陷阱一:传销
很多人把传销和直销搞混,因为两者都是金字塔模型的激励体系:告诉你一个财富梦想,有一天你能站在塔尖上,你的下线,你下线的下线,你下线的下线的下线,每个人的销售业绩你都有提成,逐级抽佣,一旦规模足够庞大,就可以赚得钵满盆满,走上人生巅峰,在游艇上吃麻辣烫,成为全村的骄傲。传销和直销模式相同,但其区别在于:传销根本没有任何实质的产品或项目,24K纯骗。从地域来说,南传销洗脑,北传销洗劫。
洗脑是文活,把你弄得鬼迷心窍,开始杀熟,骗亲戚、骗朋友、骗同学,骗亲戚的朋友、骗朋友的同学、骗同学的亲戚……这正是传销可恨之处,也是为什么有人会放松警惕上当受骗的原因,老乡见老乡,背后开一枪。它利用了人际关系的天然信任的属性:我们对熟悉的人很容易放下戒心。
洗劫就纯武斗了,抓住被骗者的刚性需求痛点,求职投了无数简历,面了n家公司未遂,骗子像天使大姐姐一样出现了,透过你的朋友告诉你一个非常有诱惑力的工作机会。说的天花乱坠,让你心驰神往,在人生黯淡无光的时候,你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,完全失去了理智的判断力。你以为去入职报道,实际上是“道口烧鸡”,到了就被几个大汉按住,小刀架在了脖子上,先把你洗劫一空,再威胁你向家人要钱、骗朋友上当。
多长个心眼便少一份受骗的可能!面对诱惑,任何听起来美得冒泡的机会,别被兴奋冲昏了头脑,问一问自己:“这样的好事咋就落在我脑袋上了”,是幸福来敲门?还是坏蛋敲脑门?清醒一点,你不会有中彩票一样的运气!
有同学认为通过招聘网站找工作比较靠谱,但事实上,即使是好的招聘网站也可能鱼目混珠。因此,最简单的方法,接到面试邀约电话,问到公司名去查证。
人在刚接起来电话时,一般注意力不太集中,加之邀约面试的人对公司名一带而过,说的可能还是简称,你没听清,没关系,用点小计谋,“喂?喂?不好意思,我刚才信号不好,您这边是哪家公司?”让对方重复一遍,记录下来。然后,百度下“公司名 骗子”看看有没有负面信息,如果有上过当的小伙伴,网上一定会留下痕迹,去这家公司的官网瞧瞧,“企查查”或“天眼查”搜搜公司情况,“看准网”瞄瞄员工评价,总有很多方法可以帮你判断。有的公司根本就不存在,公司名是骗子瞎编的;有的公司连个网站都没有,或者网站和闹着玩似的;有的号称是产品远销海外的大公司,一查注册资本十万块。
找工作,不能靠善良行走天下,需要靠谨慎立足江湖。但凡是骗局,必然有漏洞,好久没走动的同学突然联系你,不是要结婚,就是想借钱,更糟糕的是,他可能已经上了贼船,被贼逼着给你也“雪中送炭”一下子,身在虎穴,等你来雨露均沾。
传销的求职骗局,很多只是简单的电话面试就通知你被聘用了,等你去报道,最典型的特征是:“你到了哪儿哪儿,给我打电话,我过去接你”。既然是犯罪,就需要隐蔽,打一枪换一个地方,如果这种情况,立马调头就走!正儿八经的公司,HR哪有这么爱你,还专门去接你?不存在的!
陷阱二:招转
所谓招转,就是招聘转招生,挂着招聘的羊头,卖着培训的狗肉,有的还堂而皇之,称其为委培。少数无良的培训机构,在招聘网站上,伪装成招聘企业,把你骗过去后,先把你贬得一文不值,告诉你无法胜任,然后画个又圆又大的饼,来来来参加培训,学成之后,你就是春光灿烂猪八戒,喜气洋洋,富贵吉祥!
由于招生成本低廉,这种骗局较为常见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甄别?
正经公司的标题不会瞎写,但培训机构就不一定了,为了吸引你,标题写成“长期招聘Java实习生,薪资高!福利好!月薪8000-15000元!”让你看了激动够呛,点进去发现任职要求还不高,兴致勃勃地投了简历。
不论任何面试邀约,都应该按前述的方法查证下,即便不是骗子,多了解下对手的情况,利于面试交流。其实,很多这种所谓的招聘公司,你去官网一看,就会发现是华丽丽的培训机构。
还有一种情形是交钱即骗。
无论让你交钱,还是告诉你前期一分钱不用花,工作后分期从工资扣(说白了,就是给你办理贷款),都是瞎扯淡。不光是招转,只要让你交钱就不靠谱,拒交任何名义的费用!不论什么招聘公司,以什么名义向你收取所谓的报名费、培训费、押金、风险抵押金、服装费等各种巧立名目的费用,都是非法行为!
简单来说,还没开始工作就以各种形式让我们先出钱的工作,不值得考虑。员工入职所需的技能培训及福利(如工服)都应该由公司免费提供,如果其中真的涉及费用问题,则需要个人负担的部分费用也应该从工资中扣除,而不是让求职者在上岗之前先交给公司。有的以你工作特征的名义,比如会携带、保管贵重物品或办公设备等,收取风险抵押金,也都是非常瞎扯的事。
陷阱三:骗取劳动力或劳动成果
有的小公司试用期不给薪水,建议谨慎选择这种公司。有的公司创业伊始,可能资金紧张,或者规模较小,为节省成本,可能试用期不给上保险,虽然都不符合《劳动法》,不过这种现象确实较多,但是连薪水都不给,就太不靠谱了。包括从事某个销售岗位,必须卖出多少产品才有底薪,都非正规公司。
有的创业团队在招聘时还特别说明其在做一件非常有前途的事情,以后会如何如何,但是现在可能薪资待遇都差点意思,希望有奉献精神的能人加入。这种情况其实十分可笑,你自己的事业,凭什么要求别人有奉献精神?
还有的公司“老奸巨猾”,以试用期为名使用廉价劳动力,打着高薪的旗号吸引应聘者,然后给出非常低的试用期工资且试用期较长,在试用期结束后再以各种理由予以辞退。
但最无耻的是,窃取求职者信息或作品。以招聘的名义,诱骗到求职者个人信息(如身份证、手机号、银行卡等)进行非法活动,倒卖个人隐私,甚至直接盗用账户、冒名高额透支等。在简历中不要暴露自己的身份证号码,非办理入职手续,不要提供身份证、毕业证等的原件和复印件及银行卡号等,要注意个人信息的保密。
有的无耻公司会剽窃求职者作品,以招聘考试为名,让求职者做方案,做设计等,之后无偿窃取劳动成果。倘若考核,大可不必复杂至此,明明做个蛋炒饭就可以看出水平高低的事,他要求你整个八菜一汤,这就可能有猫腻,擦亮眼睛,多加小心。
其他如扣留求职者证件,诱骗你从事不正当的商业行为,或者利用职场新人的懵懂在劳动合同中添加霸王条款,以及口头承诺与实际协议内容严重不符……类似的坑,这里就不一一列举。骗术会日新月异,求职者需要一双慧眼,把这纷纷扰扰看个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真真切切。
不过,这个世界终归是美好的,只是你需要在奔跑的时候看着点脚下的路。
(责任审核人:李迪)
- 上一篇:珍爱生命 预防溺水...
- 下一篇:你好!安全月